星期三, 八月 30, 2006

不停的吃

要不是有化石,我肯定不相信会有这么大的陆生动物。三十多米的体长,脑袋还那么小,脑袋小智商低也就算了,嘴肯定也大不到哪儿去啊,这吃东西多费劲啊,脖子还这么长,食物得多会儿才到肚子里。
晚上没吃饱,我也饿了。

--------------
大宝
2006-08-30

原来是假的

刚看完了前两天央视直播的新疆、宁夏挖掘恐龙化石的节目,新疆发掘出来的是一条马门溪龙。忽然想起了以前最喜欢去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里那条最大的恐龙好像叫“合川马门溪龙”。既然看了这样的科教节目,自然要进一步充实一下相关的恐龙知识,网上随手一查,居然真有说上海自然博物馆里那条的,直到今天才知道,原来那是个石膏做的,真的在成都理工大学,枉我这么多年来一次次去看他,不过做得倒也真像。由此不得不怀疑那头黄河象和什么鸭嘴龙的也都是假货了。


马门溪龙的故事
合川马门溪龙,上海自然博物馆镇馆之宝。这具高达22米的巨龙骨架在何处发现,又如何来到上海,其中曲折而有趣的故事,如今越来越鲜为人知了。
深山“锁”龙亿万年,一朝现身天下惊
1957年,四川省合川县太和镇农民在古楼山山腰上开山修路时,无意发现了这具至今还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恐龙化石。由于被深“锁”在距今1.4亿年左右的紫红色岩石里,它那包括19个颈椎、12个腰椎、4个荐椎和35个尾椎的整个脊柱骨架相当完整,后肢和腰带也保存完好。借助甘肃省永登县海石湾同类标本对其缺少的前肢和头骨进行复原后,一副长22米、体高3.5米的世界最大巨龙骨架完整地出世了。
“如此巨大、完整的巨龙化石被首次发现,震惊了世界。”作为当时参与挖掘和研究的科学小组成员之一,原上海自然博物馆谢万明研究员激动地说。
被挖掘出的恐龙化石被立即送往中国科学院,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教授亲自挂帅,成立科研小组,并把该恐龙定名为合川马门溪龙(合川是龙的属地,马门溪龙为龙种名),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名。
上海师傅巧手“克隆”,第一巨龙落户新家
上世纪70年代初,马门溪龙骨架在客居北京10多年后荣归故里,落户在四川省成都地质学院内。当时,上海正在筹建古动物史展厅,有工作人员提出:是否也能让上海观众欣赏到巨龙的风采。经多方协商后,馆内两位手艺高超的制模师傅接受了去成都“克隆”马门溪龙的任务。
“复制这条恐龙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先用石膏把化石整个包裹起来,干后把石膏剖开,取出化石,再用石膏把中间填满。大的化石得用好几个帮手才行。”谢万明回忆起来如数家珍。上海师傅手艺确实精到,恐龙被复制得惟妙惟肖,一般人难辨真伪。消息传出,中科院连夜登门商量,上海师傅又替北京也复制了两条。就这样,马门溪龙有了三个“克隆”身。“可惜,‘文革’中毁掉了一条,另一条在中科院,主要用于研究。”谢万明补充道。
1972年5月1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古动物史展厅正式开放。当天就接待了1万多名观众。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络绎不绝的观众始终把大恐龙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中国大恐龙,世界巡展出风头
1985年新加坡、1989年日本横滨、1991至1992年意大利、1997年菲律宾……随着一次次世界巡展,来自龙的故乡的巨龙得到了世界人们的喜爱。谢万明老先生曾带队参加了在日本横滨举办的世博会。当时,中国大恐龙和苏联卫星是那届世博会组委会惟一指定的两项参展内容。
由于日本本土并没有恐龙,所以当马门溪龙在当地展出时,人们扶老携幼从各地赶来,争睹“龙颜”,场面非常热烈、壮观。“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几乎拖着妈妈天天来看,一个星期下来,布展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个喜欢龙的孩子。撤展前的一天,小男孩特地送来了一幅有他个头般大小的‘龙’字书法作品,表示感谢。”日本人民对中国恐龙的热情,成了谢老永恒而又甜美的回忆。
“由于恐龙长期在国外展出,国内的观众还‘吃过醋’呢!”谢老还回忆起一件趣事。1991年,马门溪龙应邀到意大利罗马四城市巡展两年。期间,上海的一些中学生到自博馆多次参观,始终没见到他们最喜爱的大恐龙。学生们担心恐龙―――“不会有什么事吧!”于是,他们联名向市政府写信反映情况,使恐龙提前结束任务返沪和观众见面。


--------------
大宝
2006-08-30

星期二, 八月 29, 2006

【转贴】科学家初步解读癌细胞一般的过程扩散之谜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9日 08: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8日专电对癌症患者来说,癌细胞开始在全身扩散(即转移)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恐慌的病情转折点。最近,科学家对这个谜一般的过程给出了新的解读。

  科学家指出,癌症细胞在转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要经过数十次变异,然后要克服细胞间粘附作用脱离出来,并改变形状穿过致密的结缔组织。成功逃逸后,癌症细胞将通过微血管进入血液,在那里它还可能遭到白细胞的攻击。

  接下来癌细胞将通过微血管进入一个新器官(现被称为“微转移”)。在这里,癌细胞面临着并不友好的环境(称作“微环境”),有些细胞当即死亡,有些分裂数次后死亡,还有一些保持休眠状态,存活率仅为数亿分之一。

  存活下来的癌细胞能够再生和定植,成为化验中可发现的“肉眼可见转移”。随 着转移的发展,它挤走了正常的细胞,破坏了器官的功能,最后足以致命。

  那么为什么癌症细胞会向特定的组织器官转移呢?比如,乳腺癌会转移到脑部、肝脏、骨和肺部,前列腺癌常转移到骨,而大肠癌往往转移到肝脏。科学家指出,这是因为靶器官的一些细胞“叛变”,为癌细胞扩散创造了有利的“微环境”,这既涉及组织内的正常细胞,也涉及在体内巡逻的免疫细胞。

  例如,有证据表明巨噬细胞这种白细胞可能会帮助癌细胞定植。人们一度认为, 在发生癌细胞转移的地方之所以会发现大量巨噬细胞,是因为巨噬细胞在与癌细胞作战。但现在人们认为,这些巨噬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癌细胞的扩散。据信,还有 一些正常细胞能生成令靶器官的细胞结构变得松散的酶,为癌细胞的扩散创造空间。

  有些研究者在“微环境”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考察基因组成中哪些差异使有些癌症患者更容易出现癌细胞转移。这项研究最终可能促成一种简单的血液测试法,通过这种测试可以预测谁更可能发生癌转移,最终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转移风险更大的人将得到更积极的治疗,不太可能转移的人则可避免不必要的、对身体有害的治疗。


--------------
大宝
2006-08-29

[转贴]主星被贬天蝎座抓狂 冥王降级引发“占星”危机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8日 18:36 来源:
  北京晚报消息:

  主星被贬天蝎座抓狂

  冥王星日前惨被降格为"矮行星",不少天蝎座的星座爱好者开始担心运程受损。日前占星权威表态,冥王星虽"被贬",但在占星学上主宰天蝎的地位仍稳如泰山。至于间接导致冥王星降格的"死对头""齐娜"星,近年已成为占星学家新宠儿,并相信它与白羊座及双鱼座的运程很有关系。

  格兰特是全英著名的占星家,他对于冥王星的地位一点也不怀疑,尽管这个话题已经被热炒了数年,他本人仍然坚持原来的观点,不会随便更改自己使用的星象图,他的个人网站也不会有相应变动,他表示:"冥王星虽然失去行星的资格,但在神话世界中却永不可能被贬"。

  占星术源于千年之前。虽然占星术极受大众欢迎与推崇,但它与现代天文学却是风马牛不相及。

  开普勒大学是惟一授予占星术学位的欧美大学,占星院院长拉汉姆介绍:"对于占星家使用的天体,天文学家们已经在过去多次发表了不同观点。自从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之后,占星家们也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才达成一致。"


--------------
大宝
2006-08-29

星期一, 八月 28, 2006

常导型磁浮列车悬浮原理

    磁悬浮列车主要由悬浮系统、推进系统和导向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根据悬浮系统的区别,磁悬浮列车分常导型和超导型两类,从悬浮技术上讲就是电磁悬浮系统(EMS)和电力悬浮系统(EDS)。

 常导型磁悬浮列车所采用的电磁悬浮系统(EMS)是一种吸力悬浮系统,是结合在机车上的电磁铁和导轨上的铁磁轨道相互吸引产生悬浮。由电子控制的支承磁铁安装在列车两侧底部,将列车从下往上吸向轨道底部的定子。 导向磁铁位于列车两侧,使列车与轨道之间保持一定的侧向距离。电子技术可保证列车上磁铁与轨道始终保持一定间距(10mm)稳定不变。列车悬浮所需要的电能要低于其安装的空调设备。悬浮系统可由车载蓄电池供电,与驱动系统的电源是分开的。列车无须外接电源可以悬浮1小时左右。在行驶期间,车载蓄电池通过安装在支承磁铁中的直线发电机充电。
 

--------------
大宝
2006-08-28

MSN官方群开始测试

MSN用户现在只要添加groupadmin@xiaoi.com为联系人,就可以创建一个群.不过事先你必须准备一个Passport ID 比如:mygroup@hotmail.com ,这个帐号将会升级为你的群帐号,不要用它来登陆.当然你也可以用系统自动分配的MSN群帐号,不过系统自动分配的帐号一般都是这个样子groupXXXX@xiaoi.com

操作很简单,发送闪屏就可以获得在线好友

一个群不想用了,怎样删除呢?
1 踢出群内所有好友
2 群主退出群

这样,群就被删除了。
如果这个群是您用自己的MSN帐号注册的,那么您还可以再继续使用这个帐号,
如果是系统分配的帐号,群删除后系统会自动回收。

因为MSN群正在测试阶段,现在一天放送100个群帐号,每个群主最多可以创建4个群。


--------------
dunkel
2006-08-28

什么叫磁流体磁力分选?


磁流体磁力分选是一种特殊的磁选方法。所谓磁流体是指某种能够在磁场或者磁场与电场联合作用下磁化,呈现似加重现象,对颗粒具有磁浮力作用的稳定分散液。磁流体通常采用强电解质溶液、顺磁性溶液和磁性胶体悬浮液。似加重后的磁流体密度称为视在密度。视在密度高于介质原密度数倍,介质真密度一股为1400―l600kg/m3左右,视在密度可高达21500Kg/m3。流体的视在密度可以通过改变外磁场强度、磁场梯度或电场强度任意调节。因而能对任意比重组合的物料进行有效地分选。

磁流体分选是一种重力分选和磁选原理联合作用的分选过程。物料在似加重介质中按密度差异分离,与重力分选相似;在磁场中按物料磁性差异分离,与磁选相似,因此即可以将磁性和非磁性物料分离,亦可以将非磁性物料按密度差异分离。

磁流体分选法在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可分选各种工业废液.而且可从城市垃圾中分选铝、铜、锌、铅等金属。

dunkel
2006-08-28

测试一下



--------------
dunkel
2006-08-28

继续test



--------------
dunkel
2006-08-28

终于把《暗算》看完了

注意到这部戏完全是个偶然,大概是在它已经在全国大火之后,我才在贵州还是某个卫视看到了这部戏,当时播的是黄依依等人在为破解密码开会,可想而知这种内容对我是相当有吸引力的,索性bt了全剧一下子看个痛快。
昨天在看捕风的部分,剧情很是精彩,不过看完之后还是有些遗憾。小说作者绝对是一个思维缜密的人,情节一点一点展开,敌我双方斗智斗勇,每一步都不留什么破绽,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最后主人公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送出情报。
不知道小说原文是怎么写的,但电视剧里的结局似乎经不起推敲。钱之江作为插在敌人心脏的尖刀,情报最终必然会以某种方式递送出去,但问题是怎么送。跳完最后一曲探戈,钱之江写下了迷惑敌人的遗书服毒自禁了,然后尸体被送到了他妻子身边,妻子出于对他的了解,坚信他的死是为了把消息带出来,根据遗书进而猜出情报被钱之江吞入腹中带出,于是开膛破肚取出情报,而共产党的特使会议改了时间地点得以顺利召开。多么悲壮多么令人震撼的死,可如果这不是小说真能用这种方式把情报传递出来吗?
以代主任之前的行动看来,他的智商绝不是自杀能瞒过的,且不谈钱之江之前的过分镇静和其他众人的慌乱比起来,已经太不正常了,我是代主任我也会怀疑他。就说一早发现钱之江服毒自尽,代主任肯定还是会怀疑他企图用自己的身体把情报送出去,但在检查完尸体之后,竟然很快送到钱之江家里。这当中的环节哪怕只有一环发生变化,很可能钱之江就白白死了。如果代主任把尸体多留一天,或者他们也发现了那串不离身的佛珠失踪,再或者在钱的家里安排个监视点。即便代主任怀着对死者对党国衷心的敬意,将尸体送到钱太太那儿,怎么就能确保她猜到遗书上的暗语,及时得到情报呢?反正我看了半天,觉得在外面的所有地下党还不如一个钱之江的脑子好用,轻信莽撞,怎么能指望这样一批人能及时破解他的暗语呢,万一猜不着,特使会议会被一网打尽,而他钱之江也白白死了。总之以这种方式传递情报只能算孤注一掷,成功的把握微乎其微,任何环节有个意外就将前功尽弃。
而且最让我不理解的就是那个什么特使会议,感觉是头可断血可流,会议是万万不能不开的。既然得不到毒蛇的消息,大可以像最后的结局里写的那样,主动的改时间改地点,即便没有钱之江的情报,也完全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但那帮弱智坚持要开,而钱之江也认定那帮弱智如果没有他的情报肯定会如期开会,以致于非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送出情报。
也许作者觉得这样的结局足够震撼,但我觉得实实是败笔。就像nora曾经说的,如果有一个没有前科的人,在闹市杀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又顺利逃离了现场,而且周围的人都被吓着了,没人记住罪犯的长相,这样的犯罪,无目的,对象又是随机的,而且没有目击证人,这样能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杀人计划。我说不是,因为在这个假设里,所有的情况已经被理想化了,正如钱之江把情报刻在佛珠上吞进腹内服毒自杀的时候,他认定了代主任不会给他也来个开膛破肚,或者封锁他的死讯直到围剿了地下党的特使会议,他还认定他的同志们有足够的智商猜出他的用意,而且还得是及时的,以及他妻子能顺利的打开他的腹腔找到情报,而没有家里被人监视的危险。
按说看电视看小说没必要这么吹毛求疵,可我就是忍不住有这些想法。如果前提是一部搞笑片,就不会去追究情节的合理性了,不过这片子的开头情节展开还是相当严密的,以致于我实在没法忍受结局的不合理。
那个男主角有一双很美的手。

--------------
dunkel
2006-08-28

星期日, 八月 27, 2006

相声是要讽刺的,讽刺相声是不能说的

“以不再问了为荣,以没完没了为耻”,听过《我要奋斗》里这句的人,肯定都笑喷了。《我要奋斗》可能还是个雏形,目前看来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品,有着太多“郭德纲相声”的痕迹,很多夸张的小笑话的串联。《我要幸福》《我这一辈子》这些小人物心态的作品,就整体结构来说,我都不喜欢,因为笑话的串联多少有些牵强。不过每段相声单择开,里面小包袱的设计几乎个个经典。老和尚的荣辱观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但这样的经典仅限于剧场中的娱乐,老百姓的口口相传。

--------------
dunkel
2006-08-27

没有看就听吧

自从知道了相声公社经常有人会提供相声大会的录音下载,几乎每天都会上那儿看一下。从去年年底郭德纲火了以后,网上经常可以找到相声大会的视频,可能是太火了的缘故,现在不让拍录像了,但是音频的资料还是经常可以从网上搜罗到的,运气好的话,从周四的晚场到周日的晚场几乎都可以弄到。小时候对相声的理解就是两个人站那儿说把人逗乐,至于为什么叫相声,就如耗子之所以被称为耗子一样。在技术落后的年代,相声,尤其是真正的传统相声,多半只有在电台里才能听到,所以对相声的概念大部分停留在听的层面,以致于第一次看到何李的学聋哑,我毫不吝啬的满满一口水喷到了新买的显示器上。
在视频资料充足的岁月里,我经常帮别人刻录,可自从视频的供应紧缩以后,我被多次嘱咐“再有视频了记得给我一份,音频就算了”。很不能理解的是,提出这些要求的,基本上都是听相声长大的一些人,现在的音频在他们那里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是我强烈推荐的段子。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是因为看惯了视频的,一旦没有画面,就有点由奢入简难的感觉?还是德云社的相声,如果没有了画面就差了很多“登次”了?拒绝音频真的会错过很多经典。
每个人对相声都有自己的理解,对我来说,但凡是能把我乐的在公众场合傻笑的就是好相声,至于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那不是我听相声时候关心的。很不理解有些人,把郭德纲相声的包袱到处引用之后,非要添上一句:他的相声比马三立、侯宝林、苏文茂的差远了,以此来证明他的品位。最烦这种人了,你愿意高雅就高雅去,别拿着人家的包袱到处引用,回头再给扣顶“三俗”的帽子。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把“死纲死口”作为好的相声演员的一个标准。虽说是“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但一段相声要每次都那几个包袱,也没什么可乐的了,说相声要跟话剧似的背台词,那还叫相声么?
最近王月波高峰演出的频率很高,听的段子多了,越发的喜欢他们。包括郭德纲、何云伟在内,好的相声演员,在台上应该是一种松弛的,游戏般状态。就像和彬卿一起去看演出的时候,一对年轻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彬卿说了一句“表演痕迹太重”。一旦演员是在“演”了,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不知该具体怎么描述这种“演”的感觉,就类似于“演话剧”,按照预先的程序进行的,假得很。
杨宝森的摇板散板,听上去不像唱,倒像是说话,不过他念白的时候,就感觉比演更象演了。

--------------
dunkel
2006-08-27

我就是这种要么不干要么就疯干的人

既然今晚跟nora一起跟若干个博客干上了,那就索性多写几篇吧,为了证实发信的邮箱确实是msn space能收到的那个,刚才打开了space的页面,我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就是及时切换到这里博,而不是等待页面打开,经证实,两边同时更新了,很好。但是我实在没勇气去把space的页面收拾的干净点,太煎熬了。连张大善人都放弃了他的space,我这种从一开始就不代见space的人,用邮件更新它已经是很给它点面子了。

--------------
dunkel
2006-08-27

突然想到的

就算blogger转发的邮件不能让msn space顺利发布(肯定哪儿设置有问题,虽然我还没搞明白),但既然我是用foxmail发信的,加个msn的收件人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嘛,起码这两个地方可以同步更新了。
今天网购的手工皂材料到了,下午就动手做了一下。由于老妈对微波炉的不信任,我不得不用隔水加热的方法把皂基融化了,后果是被水蒸气燎的手指的皮都
褶了。第一次做还算成功,主要是这种制皂的方法比较简单,但问题还是有的,化开的皂液里很多气泡,凝固后就显得不那么清透了,据说加酒精可以消泡,下次可以试试。
--------------
dunkel
2006-08-27

最近好像申请博客上瘾了

我绝对是心血来潮,要不是冲着google也不会去注册blogger。nora这种文学青年才是写博客的人,我注册了一堆博客无非是想体验一下各种不同的博客服务,blogger的简洁,blogcn的附加软件和团队博客,还有利用一下博客上传点小文件和照片。
其实注册这么多博客绝对是种浪费,原本一个月就写不了几篇的日志,生生给分到了若干个我都记不清的博客上,典型的熊瞎子披苞米。记得大学时候,这句话南方同学都是听不明白的,以致于要解释成“狗熊 摘 玉米”才能被他们理解。
其实我还是最作兴blogger上的博客,因为只要一封信就搞定了,foxmail是天天要收信的,而blogcn还要另外打开一个软件,即便这样,除了第一天已极高的频率在blogger上博了一堆,之后就连发信都懒得发了。
如果每个博客都支持邮件发布就好了,而且像blogger这样还能转发的,实现一封信更新所有的博客,那倒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了。

--------------
dunkel
2006-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