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八月 27, 2006

没有看就听吧

自从知道了相声公社经常有人会提供相声大会的录音下载,几乎每天都会上那儿看一下。从去年年底郭德纲火了以后,网上经常可以找到相声大会的视频,可能是太火了的缘故,现在不让拍录像了,但是音频的资料还是经常可以从网上搜罗到的,运气好的话,从周四的晚场到周日的晚场几乎都可以弄到。小时候对相声的理解就是两个人站那儿说把人逗乐,至于为什么叫相声,就如耗子之所以被称为耗子一样。在技术落后的年代,相声,尤其是真正的传统相声,多半只有在电台里才能听到,所以对相声的概念大部分停留在听的层面,以致于第一次看到何李的学聋哑,我毫不吝啬的满满一口水喷到了新买的显示器上。
在视频资料充足的岁月里,我经常帮别人刻录,可自从视频的供应紧缩以后,我被多次嘱咐“再有视频了记得给我一份,音频就算了”。很不能理解的是,提出这些要求的,基本上都是听相声长大的一些人,现在的音频在他们那里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是我强烈推荐的段子。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是因为看惯了视频的,一旦没有画面,就有点由奢入简难的感觉?还是德云社的相声,如果没有了画面就差了很多“登次”了?拒绝音频真的会错过很多经典。
每个人对相声都有自己的理解,对我来说,但凡是能把我乐的在公众场合傻笑的就是好相声,至于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那不是我听相声时候关心的。很不理解有些人,把郭德纲相声的包袱到处引用之后,非要添上一句:他的相声比马三立、侯宝林、苏文茂的差远了,以此来证明他的品位。最烦这种人了,你愿意高雅就高雅去,别拿着人家的包袱到处引用,回头再给扣顶“三俗”的帽子。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把“死纲死口”作为好的相声演员的一个标准。虽说是“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但一段相声要每次都那几个包袱,也没什么可乐的了,说相声要跟话剧似的背台词,那还叫相声么?
最近王月波高峰演出的频率很高,听的段子多了,越发的喜欢他们。包括郭德纲、何云伟在内,好的相声演员,在台上应该是一种松弛的,游戏般状态。就像和彬卿一起去看演出的时候,一对年轻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彬卿说了一句“表演痕迹太重”。一旦演员是在“演”了,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不知该具体怎么描述这种“演”的感觉,就类似于“演话剧”,按照预先的程序进行的,假得很。
杨宝森的摇板散板,听上去不像唱,倒像是说话,不过他念白的时候,就感觉比演更象演了。

--------------
dunkel
2006-08-27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